卢悦和刘畅

卢悦和妻子刘畅都是手工爱好者,一个喜欢木工,一个喜欢制作首饰,也都是工具控。

在卢悦的地下工作室,各种样式的锯子、锤子、凿子、铲子、刨子以及我们根本叫不出名的工具挂满了墙壁。这些都是卢悦的宝贝,足有数百件。

卢悦地下工作室的墙上

这个工作室像一个大孩子的游乐场,平时卢悦会泡在里面敲敲打打,弄得木屑满身才出来。好在这是一个地下空间,邻居们并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可能也不会知道这里住着两位艺术家。
卢悦和妻子刘畅,都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除教书之外大部分时间在位于望京的这间工作室里进行艺术创作。卢悦主要做的是木头装置,他自嘲是一个新上路的木匠。刘畅则是一名首饰设计师,目前经营着自家品牌“茉莉”。虽然术业有专攻,但夫妻俩的创作也经常有所交汇,比如去年两人共同完成的“小宇宙”系列—由卢悦制作的怀旧木柜及微缩景观,充当载体承托刘畅手工打磨的巴洛克风格首饰,正是两人一次珠联璧合的有趣尝试。
自 2005 年起,卢悦正式开始折腾木头。虽然仍以新手自居,但他其实已经创作出许多件技艺娴熟的作品,对工具也是如此,虽说木工工具已经收了几百件,可他老喜欢和老木匠的工具比,觉得还不够全,不够好。

“有些工具市面上早已买不到了,”卢悦随手从墙下取下一把凿子,“比如这个旅刃牌的凿子,旅顺产的,工艺非常好,但早就停产了,所以现在很难买到,有人专门收藏它,升值空间很大。”卢悦的工具,绝大多数都是国产货,有的虽是外国牌子,但也是中国制造。“要说工艺质量还是日本的工具最好,但那可能要好几千,上面都刻有大师的名字,人家是当成艺术品来做的。”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工具中,大多是西式和日式工具,至于中式工具,使用的人已经很少了。

工作室的墙

“中式工具一般都是老手艺人才玩得转,比如说锯子吧,中式的框锯条窄、钢软,特别灵活,但是很考验技术,这种锯子适合拿来做细木工活。西式和日式更适合新手学,西式的锯子一般用的都是比较厚重的钢,或者铸铁,容易上手,缺点就是一旦锯歪了就不太好修,因为不够灵活。我现在经常用的是日式的刀锯,这种锯子是双边刃,一边粗一边细,精度比较高。”

部分工具

在卢悦看来,工具还有一个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性格:西方人造的工具更理性,东方人的工具则更感性。“就拿刨子来说吧,西方人做的刨子很复杂,用了很多钢材,上面有这么多螺丝钮,科技含量很高,他们是完全考虑到使用时的便捷性来做的,用这种工具做出来的东西会比较模式化;东方人的器具则很简单,看上去好像就是一块木头,但使用起来特别考验匠人的功力,所以匠人也会对工具和作品都倾注更多的心思。”
相比卢悦那些看似冰冷的“兵器”,刘畅的工具清新文艺许多。工具就像是她的第三只手,在情感层面相当重要。“很多做手工的人都有收藏工具的癖好。但工具这个东西不能只摆着看,必须经常用,越用才越顺手,越用越有感情。”
刘畅每年会去香港两次,主要为了到珠宝展上去打探工具。她与卢悦在使用工具方面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她的工具基本上都是国外生产的。对此刘畅解释说,制作首饰采用的是金工工艺,所以工具必须非常精细,这方面国外的品牌会比较可靠一些,虽然价格贵,但是可以用好长时间。
刘畅在学校学首饰设计的时候,工具的使用是一门基本功。“金工工艺的工具主要分为锯、钻、锉三大门类,而其下又有着庞杂的分支,必须先了解什么样的工艺对应什么样的工具,只有工具用得好,做出来的东西才能出彩。”刘畅说。

工作室的墙

对手工艺人来说,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在使用这些工具的时候是不能戴手套的,这样才会有更好的手感。此外,不戴手套其实也是出于对安全性的考虑,因为手套会影响手与工具之间的接触,操作电动工具时戴手套会非常危险,可能会发生卷到器械里都不知道的情况。“以前刚学用工具的时候我经常挂彩,小伤不断,最严重的一次是一锤子砸在自己手上了。”谈到这些,刘畅看了看自己的手,“做手工的姑娘,几乎很少有纤纤玉手的。”

文/薛霓、王瑶、王芮、林卡 图/肖翊、黄欢、王旭华 封面拍摄产品提供/ 勇麦家居、梵酷酒品、朵云轩、堤旁树木工俱乐部

封面摄影/ 覃斯波 点击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