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家具展

巴黎 Lucie Koldova

“我喜欢探索某种材料的极限”

Lucie Koldova

1983 年出生的 Lucie Koldova 来自捷克,在设计师 Arik Levy 旗下工作的一年间,让她爱上了巴黎并定居于此。当然,难以避开的话题就是她与早前的合作伙伴 Dan Yeffet 分开一事,今年所推出的作品中有大量是来自于他们早期的作品,自组工作室的 Lucie 依然不放弃她最爱的手吹玻璃。从她为 Brokis 和 Lasvit 品牌带来的新灯具中,皆能看出她持续挑战这一传统类工艺,并以木料和皮革进行融合的独特手法。

Q:今年你推出的不少产品都是玻璃制的,为什么对玻璃如此执着?

A:我在国外旅游的时间越多,就越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幸运,因为玻璃工艺在我们国家是有着优秀的传统。

玻璃物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而这种透明的容器也总是因为细微的差异性而不断带给人惊讶,不同的吹制技术和环境也大大地启发了我。

Q:未来会尝试采用一些新的原料吗?

A:我的玻璃灯因为在过去获得过很多关注,所以不少公司都对我做出相似的要求。我喜欢探索某种材料的极限,像玻璃灯具,我会去测试各种照明的方法和光效。光线其实会影响个人的情绪,真的是非常神奇,我对这些属性亢奋了许久。

在未来我很想进行纺织品和填充物的项目,我非常想使用如 Kvadrat 的面料作居家坐垫类的实验。

Q:Lugi 这张 Wrap 桌的设计概念来自何处?

A:Lugi 公司给了我一个非常基本的需求:轻盈、柔软、容易制作。我想出一个模拟裙子的优雅概念,最后成为了两块胶合板相互交叠的设计。这个概念我们都很满意。之后便试图在不需要模具的情况下,采用热带木片制作成型—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特色,在不需要任何模具的情况下,让一个如卷起纸筒状的木结构达到稳定性。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这“卷起”的过程,还包括这木块需要完美地与实心橡木台面无间地衔接在一起,这包裹的连接就是整个设计的主要特征。

 

新加坡 Jarrod Lim

“建立自己的品牌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Jarrod Lim

新加坡籍设计师 Jarrod Lim 的成名之路有着非常多的亮点:本科毕业后到 Patricia Urquiola 旗下工作,然后到英国著名家具公司 SCP 任职,还有为 Innermost 设计的成名作 Hi Ho 摇马。但他还是如 Tom Dixon 般极度想成立自己的品牌,今年他在米兰办到了。品牌取名 Hinika,来自日语“终有一天”,他说是要有一种“希望”的正面感。

或许,当世界经济正面临着复苏的阶段,Hinika 的推出即验证了“初生之犊”的意味。

Q: 出生在澳大利亚,为什么会选择留在新加坡?

A: 虽然在澳大利亚出生,但我父亲是新加坡人,所以会经常到新加坡旅行。2006 年我赢取了一项新加坡家具设计奖,这让我有机会与当地制造商认识,开始为他们设计一些项目,此时便发现自己经常往返于澳大利亚和东南亚之间,明显地感觉可以长期留在新加坡以善用这些机会,所以就决定了住在这里。

Q: 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创立一个自我品牌 Hinika ?

A:建立自己的品牌,对许多设计师来说都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像 Tom Dixon 和 Marcel Wanders,都为了更能控制设计过程而创立自己的品牌,我想这是许多设计师想要做的事。对我来说,创立品牌并没有所谓的“对的时间”,虽然对我的年龄而言还看似太早,不过我也没有损失的地方,另外我觉得那些合作过的东南亚公司也拥有其潜力,既然我有这个独特的资源,为什么不加以使用呢?

Q: 整个新系列中,最有挑战性的设计是哪一件?

A:Whiskey chair 可能是最有挑战性的吧,因为它有不寻常的内饰。

这坐垫看起来很简单,但却花了非常多次的尝试才寻找到正确的品质和舒适度。我认为设计师参与制作,并了解其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挑战生产商去尝试新的制作是件好事,但是到了大量生产的层面却未必能实行,因此,设计师就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德国Sebastian Herkner

“我同时专注于产品的叙事和情感”

虽然人们还未必能记得这位德国设计师的名字,但作为 80 后的设计代表,Sebastian Herkner 所合作过的家具品牌皆为耳熟能详的“大腕”,今年推出的产品,从充满绚丽色彩的 Banjoo(liMoroso),到极致简约却贵气的 Salut(La Chance),还有为 Bel(l ClassiCon)换上超级工业感的铜制桌面,总数多达 10 件的设计,都有当年 Luca Nichetto 的影子。或许是因为曾在时尚品牌 Stella McCartney 实习过,Sebastian 在掌控布料、质感与色彩的领域里,总是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鲜感,让人过目不忘。

Q:今年你推出了不少产品,其中哪一件产品在制作上最有挑战性?

A:每一个作品其实都有其要求,有时得改变制作原型以达到新家具的要求。Sancal 的扶手椅 Talo 整个设计的想法就是基于自然界的支撑树根。第一个原型的成果就显得太“胖”,所以就得花很大的精力与该品牌的工匠合作寻求解决方案。

Q:Banjooli 的设计是如何开始的?

A:在科隆时 Patrizia 问我说能不能帮她这个非洲系列进行设计,因为我对这个系列也非常熟悉,所以觉得是一个很有趣的工作。我的灵感来自于塞内加尔鸵鸟的交配舞,雄鸟们会张开自己的翅膀并向雌鸟展示它们的美丽,而我就将这动作转移到椅子的扶手设计上。采用了一般用于制作渔网的编制布料,因为所有制作都是在达喀尔手工完成,所以每一张椅子都独一无二。Banjooli 的名字则是来自于沃洛夫语中的“鸵鸟”。

Q:你如何 形容自己的设计理念?

A:我的理念就是采取最好的、最适合的材料才能呈现我想要表达的色彩、工艺和技术。我同时还要专注于产品的叙事和情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家具总是得与人接触,因此需要以人的情感作为参考。

Q:未来你想挑战什么样的产品?

A:目前我正为一家非手表公司设计他们希望在未来两年内发布的手表系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有责任感的工作。

 

巴塞罗那 Georges Moanack

“所有的设计皆可能成为有趣的挑战”

在米兰展一众家具与灯具展中,家电类品牌如 Punkt 的展出却似乎让人们进入了视觉的缓冲区。

这个带有 Braun 极简风格、为现代生活解决家电问题的品牌,今年推出的新品 ES-01 插座有效地为家中常见的乱成一团的电源线进行整理,令人印象深刻。1978 年出生的设计师 Georges Moanack 目前定居巴塞罗那,自大学毕业以来,就不断进行着家电产品的设计,从成名作“Trazo”,到获得日本 21 届小泉国际灯具大赛优异奖的“Blind+”,Georges 的创作越来越成熟。

Q:你是如何走上设计之路的?

A:我小时候是个多动儿童,我妈说我唯一曾有 3 个小时安静,就是收到乐高礼物的时候。我妈说我应该成为建筑师,但是我想做一些可以进行组装、移动、拉扯的东西,而非建筑,大学里老师吩咐我们选择一个产品去了解其历史演变,以及建议未来使用的设计时,我立即明白,自己正处在对的地方。

Q:分享一下 ES-01 的设计过程?

A:在我念硕士班的时候,就开发过一款模块化的插电座(Ultra Lead)。Punkt 当时正要寻找年轻设计师合作,因为看见了我的这项设计,找到了我。沟通后我向世界各地的朋友和熟人索取他们所使用的插座照片,在获得的 150 张照片中几乎出现了相同情况,就是插座处于隐蔽的地方,家电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这给了我很多的灵感,让我有效选择了最好的方式来设计 ES-01。

Q:接下来想要挑战什么样的产品设计?

A:这是一个挺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所有的设计项目皆有可能成为有趣的挑战。在还没有对想法进行研究和脑力激荡前,真的不知道是否能寻找得到。

Q:今年米兰展出中,你觉得最有趣的产品是什么?

A:我发现了一组非常有趣的灯具,全以回收的塑料瓶制成。我很喜欢这个想法,因为设计师采用了传统的编制工艺来制作。

 

斯德哥尔摩 Per Sderberg

“我的产品不是来去匆匆的东西”

走进米兰城内的 EDIT 展区,Per Sderberg 就如时尚秀的开场模特,为整个场子呈现了最佳的第一印象:新鲜、协调与高品质。但来自斯德哥尔摩的 Per Sderberg 曾从事建筑业长达 14 年之久,对于家具业而言,他的初试啼声却如此悦耳,实为难得。他此次推出的名为“No Early Bird”(没有早起的鸟儿)这个系列,最大特色就是仅采用单一的结构元素作为“卖点”—一如当年设计大师 Eero Saarinen 的“郁金香”系列。目前该系列的全部产品都已经能够上网订购,明显地能看出 Per S derberg 塑造个人品牌的信心。

Q:为何你这个系列称为“没有早起的鸟儿”?

A:这名称代表了一个事实,就是我并非为“菜鸟”,我的产品有其独到性和永久性—它们不是来去匆匆的东西。“没有早起的鸟儿”系列是能随着岁月逐渐体现出韵味的产品。

Q: 你仅使用一个“ 交叉腿”的设计来打造所有的产品,这是一开始就构思好的吗?

A:我的第一件设计产品是长方形桌子,当时的概念是要个有着稳固但轻盈,并且桌腿不会与椅子或膝盖触碰到的设计。出来后的成果感觉满意,又制作了一个较小的版本,成为了长凳的结构。实际上因为有了这个小型的“交叉腿”,我才开始有设计整个系列的想法。

Q:哪款产品在制作上最有挑战性?

A:我最喜欢的也是最有挑战性的就是 Bureau(梳妆台)的部分,因为在材料的衔接、细节与工艺处理上,它所采用的技术都是最先进的。

Q:成为设计师是你从小的梦想吗?

A:我自小就在一个拥有伟大建筑、设计和艺术的环境里长大,所以当我开始思考职业的时候,很自然地想要从事与艺术有关的。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想要成为建筑师,所以 18 岁开始就在建筑事务所上班,开始设计自己的家具,则是两年前的事。

 

斯德哥尔摩 Note

“到米兰就像参加冠军联赛”

设计业里有不少团体,但是能如“Note”这样有多达六位设计师的却是少数。成员 Alexis Holmqvist、Susanna Whlin、Johannes Carlstrm、Krist offer Fagerstrm 和 Cristiano Pigazzin 来自斯德哥尔摩,有些是同学,有些曾一起合作设计案子,另一些则是经朋友介绍认识的,2008 年几个人在进行一个大型建筑项目时结识。Note 大量作品往往是独自研发的成果,其中包括他们的成名作、由法国品牌生产的 Tembo 以及 Bolt,其实都是来自他们的首个系列产品,后者甚至赢取了著名设计杂志《Wallpaper》2013 年度最佳矮凳。

Q:如此大的团队,成员之间如何分配工作的?意见不合怎么办?

A: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我们都相信跨界的设计手法。有时候,产品设计师会在我们设计建筑项目时,提出最好、最不凡的概念,因此激励大家产生全新的想法,大家都会跳脱出各自原有的领域去思考。我们每一个项目始终会有一个负责人,当意见不合无法有效解决时,负责人就有权作出决定。

Q:新品 Surburbia 的设计概念是怎么来的?

A:Stefano Selet(tiSeletti品牌总监)希望我们能设计一款挂壁式储存空间,要求将 Dorothee Becker 为 Vitra 设计的经典产品 Uten.silo 重新作诠释。我们决定为这个产品注入一点玩味与建筑元素,创造了一个小型社区的鸟瞰图,让每一户“人家”与“树木”都具有不同的储存功能。

Q:拿米兰展与斯德哥尔摩展相比,两者的差异在哪?

A:斯德哥尔摩是我们的故乡,所以在这里展出感觉就像和朋友见面般惬意,但米兰是国际化的,如果拿足球赛来比喻的话,到米兰参展就像是参加冠军联赛一样。

Q:今年米兰展上有什么印象最深的设计?

A: Stefan Diez 为 E15 设计的“THIS THAT OTHER”系列,形态很不错,也很有表现力。

文/甄健恒 来源 《外滩画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