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杂院”是张轲领导的标准营造对大栅栏茶儿胡同8号院,一个典型的北京“大杂院”进行的更新式再造。并通过植入微型艺术馆和图书馆的空间和功能使“微杂院”成为北京旧城胡同与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另一种形态。项目由著名国际品牌CAMERICH锐驰赞助完成。

 micro-yuaner-standard-architecture-hisheji01 (6)

从直觉上来讲,应变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个是物理层面的,一个是概念层面上的。在概念层面,至少对我来说,它意味着你的思路和想法要适应一个地方,使之可行,而这是通过统筹传统建造技术,气候,景观或当地普遍运用的材料实现的。 (这不像你停一辆车在那里,它(建筑)更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适应所在地的属性)。我把这个叫做概念上的,但其实可以说它是半概念的…我们的项目v大多数都可以用这种概念来解读,这也是为什么它们会因所在地不同而不同,比如说阳朔,苏州,杭州,上海,北京,西藏或成都。它们适应所在地和当地的建造传统,但是以当代的角度出发。第二个物理层面的,即“形式可见的”的层面发生在当建筑已建成,它随之开始发生变化,功能空间的适应或是因自然灾害而发生的变化(比如说地震造成的部分坍塌,需要修复)等类型的适应和变化。

实际上,孔学就是关于应变。我忘记了它所提到的具体如何做到自己与宇宙之间到平衡。但是应变不仅仅是物理可见的,它是关于如何保持生活中社会中的和谐。然后你才可能通过个人的努力对社会施于一定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修炼自身的存在。

应变对于建筑师来说是一个有意思的影射,这可能取决于你改变和挣扎于文化,社会或建筑环境中的程度。然后你会发展成出一种能力,变得游刃有余,积极主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事务所总是在消化,我可以感觉到从一开始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应变。
(以上文字来自《domus》杂志)
micro-yuaner-standard-architecture-hisheji01 (7) micro-yuaner-standard-architecture-hisheji01 (8)
micro-yuaner-standard-architecture-hisheji01 (1) micro-yuaner-standard-architecture-hisheji01 (2) micro-yuaner-standard-architecture-hisheji01 (3) micro-yuaner-standard-architecture-hisheji01 (4) micro-yuaner-standard-architecture-hisheji01 (5)
Location: No.8 Cha’er Hutong, Dashilar, Beijing
Program: Art School
Area: 160 ㎡
Structural System: Concrete, Brick and Wood
Design: June 2013-June 2014
Construction: June 1st - September 15th 2014
Design Team: Zhang Ke, Zhang Minqming, Ao Ikegami, Huang Tanyu, Fang Shujun
项目地点:北京大栅栏茶儿胡同8号
项目功能:艺术学院
设计团队:张轲,张明明,池上碧,黄探宇,方书君
规模:160平方米
结构形式:混凝土,砖,木头
设计时间:2013/06-2014/06
施工时间:2014/06/01-2014/09/15
设计团队:张明明,池上碧,黄探宇,方书君
zhang-ke-standardarchitecture-micro-hutong-beijing-design-week-designboom11
建筑设计师:张轲
WEIXINDI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