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现状:威海市中心的浅山古村

王家疃村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距离市中心约30分钟车程;村庄属于里口山风景区,是入山的山口之一,地理位置便利且重要。村庄位于一个东西向的沟谷中,南北高,中间有溪流穿村而过;村庄形态狭长,周边自然生态完好,农业景观资源丰富,村东侧有一座近年来复建的庙宇–广福寺,香火颇旺。村庄聚落原始结构完整,保留有大量的毛石砌筑的传统民居,以及拴马石、门头、石墩等携带历史信息的物品,是典型的胶东地区浅山区传统村落。

工作思路:从产业策划到节点改造,再到文化挖掘

王家疃村现状已具备一定的旅游基础,在周末或者开花季节,威海本地居民会来此处踏青观光;村中也已经有一些旅游配套设施,但规模小,不系统,且空间条件相对较差,业态也以农家乐为主,缺乏层次和影响力。

作为里口山区域“美丽乡村”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中将王家疃村定位为依托周边自然资源和广福寺人文资源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休闲体验村落。村庄未来业态将围绕亲子休闲体验,国学文化展开,并以“孔子六艺”(礼乐射驭书数)和“君子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为主要经营主题。

 

规划和建设工作分为几个部分:

一:环境整治,提升风貌,在村庄原有肌理的基础上,对村落结构进行了梳理,对村庄景观,特别是水系进行了改善和提升,对部分带有典型胶东民居特色的民居进行了整理和修复;

二:改造建筑,打造亮点,在村庄中选取多个建筑,根据建筑特点进行改造,形成具有王家疃村独特性格的,具有传播力的空间节点,如拾贰间美学堂、白石酒吧、琴舍等;根据村庄整体定位,赋予空间节点以合适的使用功能,服务本地居民和外来宾客;

三:引入社会资本,多元发展,通过政府前期工作,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节点的方案设计,之后引入社会资本,形成良性互动,完成乡村振兴

四:文创跟进,丰富服务,结合王家疃自身特点,结合本次工作中的建筑改造和未来业态,设计一系列文创产品,服务未来的旅游休闲服务。

拾贰间美学堂,巧借山石,适度介入

▲建筑背身毗邻崖壁

“拾贰间美学堂”,是王家疃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六艺”主题的载体之一。它是一个老建筑改造项目,原建筑是典型的胶东民居形制,瓦顶、毛石外墙,它曾作为乡村小学教室使用,但改造前已经闲置。因为有十二开间,当地人称之为“十二间房”。原建筑分为三个独立的部分,分别为六开间、三开间和三开间;十二间沿街一字排开,形成了区域的主要街道立面,也定义了村庄的主要风貌。建筑背身毗邻一崖壁,且与崖壁之间形成三角形空地;崖壁山石形态奇峻、自然,很有中国传统美学意境。建筑东侧为村内近年加建的公共厕所,形象欠佳,且使用率不高。

▲美学堂外观

因为建筑风貌特征鲜明,且保留完好,建筑质量也较好,所以设计团队希望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对建筑适度改造,使之适应新的使用功能,并具有时代气质。

▲教室区域

在功能方面,新建筑将作为拾贰间美学堂被使用。原本隔绝的三个空间被打通,整个空间被分为教室、展览区、阅读区三个部分。其中教室区域相对私密,与展览和阅读区域有门分隔;展览区和阅读区是新建筑的公共区域,开放、通透但又有层次,呈现出欢迎公众姿态的同时,又尽量保留原建筑厚重的民居特征。

▲新建构的门头与旧建筑对比,提示了两个独立的建造年代

建筑的流线跟随功能进行重新的梳理,被重新设计和定义的主入口被安排在展示区域,设计师采用了黑色钢板,建构一个半露天的门头,一方面给予了建筑入口标志性,另一方面新旧的对比又进一步提示了两个独立的建造年代。

▲入口

▲“白盒子”的处理模式更有利于未来展品的布置和展示

展览区不大,空间也相对单纯,“白盒子”的处理模式更有利于未来展品的布置和展示,入口的“影壁”既适当组合视线,又为前言和展墙提供了依托。展厅北侧外墙开一个洞口,将原来封闭的室内空间与建筑背侧的山石形成对视,材料也使用黑色钢板,与南侧的入口遥相呼应,暗示了新元素的贯穿性,以及设计师希望将人引向建筑背后山石区域的意图。

▲展厅和阅读区两个区域之间由双坡顶建筑剖面形的哑巴口(无门的洞口)分隔

▲阅读区布置有书架和展桌

展览区的一侧是阅读区,两个区域之间由双坡顶建筑剖面形的哑巴口(无门的洞口)分隔。阅读区布置有书架和展桌,用于摆放与区域和国学有关的书籍和文创产品。北侧墙面结合原有的窗户,将书架与座椅一起设计,形成了人、建筑与物品之间的契合关系。原建筑的屋顶被保留,并部分暴露,结合新的室内饰面材料,形成新旧对比和明暗对比。

▲山石和老建筑之间的“缝隙”形成了天然的内观式空间

建筑的外部环境也是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街道的一侧,建筑与街道之间的不规则用地被规整,利用高程形成了一个高于路面的平台,使用者可以在平台上闲坐、休息、观看、交谈,但不受交通的干扰。建筑背侧的外部空间是本次设计的一大发现,原本这里是被遗忘的角落,村民在这里养鸡。在踏勘中,设计师发现建筑背后的山石很具审美价值,而且山石和老建筑之间的“缝隙”形成了天然的内观式空间,符合中国传统修身的意境。于是设计巧妙利用了这个“背身”,将地面稍作平整,铺设防腐木;山石不做任何改动,只是将其展现在此,作为“面壁”的对景;一个与原建筑垂直的半开放亭子被安置在背后区域的西侧,作为该区域的界限,也为后续使用提供了相对舒适的空间。

▲利用方通格栅将公共卫生间罩起来,使低矮简陋的公厕变身为美学堂的延续

▲西侧与原建筑垂直的半开放亭子为后院平台提供了舒适的空间

原建筑东侧的公共卫生间是本次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不能拆除,但又有碍观瞻,怎么办?设计使用了巧劲,利用方通格栅将公共卫生间罩起来,格栅构建的尺度、形式来自于旁边的“十二间房”,于是在低矮简陋的公共厕所变身为美学堂的延续,黑色格栅的处理既延续了旁边主体建筑的尺度,也延续了整个项目改造的手法。卫生间与美学堂之间的缝隙被利用起来,一个仅供一人通过的楼梯被安置在此处,一个略微突出建筑立面的小观景台与之相连,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登高远眺和近距离观察原建筑屋顶的地点;卫生间屋顶也被利用起来成为可以暂时驻足的屋顶平台,它与楼梯、观景台一起形成了建筑外部的小趣味。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拾贰间美学堂

地点: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王家疃村

业主: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政府

机构名称:三文(北京)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师:何崴

设计团队:陈龙、张皎洁、桑婉晨、李强、吴礼均

驻场代表:刘卫东

软装顾问:白冰

建筑面积:学堂(包括庭院)85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

建设时间:2018年

合作单位:北京华巨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摄影师:金伟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