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次在深夜的鼓楼听完live,北京土生土长的街头摄影师梦龙都习惯走路回望京的住家。凌晨的鼓楼,街道空旷、两旁大树漫生的枝叶合力遮挡着月光洒落地上。他说,十年前的鼓楼正是如此,宁静少人。这就感觉一个人在深夜看到自己的前世际遇一样。

02

2007年起的大约十年里,鼓楼一带飞快地商业化,从纯净的胡同生活社区转身成为热门旅游景点,也是青年文化阵地,众多的Live House、酒吧、咖啡空间让这里被称为北京的布鲁克林。南锣鼓巷人满为患、鼓楼东大街车水马龙,但不妨碍这里依旧是一个活生生的胡同居民聚居区。每天傍晚,游人散去,钟鼓楼广场重归本地居民——大叔大婶遛狗散步、小孩玩轮滑、大妈广场舞……钟楼和鼓楼分别坐落广场东西边;月光下,厚重的轮廓依稀可辨,数年积垫的气场依旧。

0304 05

类似的大妈广场舞也浩浩荡荡地出现在4环外的望京。每天傍晚,一大团着装整齐鲜艳的大妈集结在望京Soho楼下,也跳了起来。似乎酷炫的舞步才能配得起这未来感十足的建筑背景,远看更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排练的阵势,与随意、率性的钟鼓楼广场舞风格迥异。曾经,这里也是一片乡村景象,90年代初,一部分城里人因城市建设、胡同拆迁搬到这里,组成望京早期居民。近10多年,这里开始飞速变异,繁华、年轻、活力,去年新开的 14 号线让区域地价又一轮飙升。

在望京东北边,靠近机场的孙河乡,那里的孙河文化广场有另外一团广场舞,大妈们大都是原先就居住于此的村民。这里数年前还是农村,才拆迁并建成大型住宅区不久。纯粹的住宅区,没有大商场,健身场所等社区休闲服务设施刚开始出现,宽敞大马路两旁分布着各种居民服务点:小型超市、一堆堆的黄焖鸡米饭店,农信社…… 这是一个新兴的大型住宅社区,像极了十年前的望京。

鼓楼、望京和孙河经历着不同的发展,他们都装载着相似的生活元素,相似的大妈跳着相似的广场舞,当然还有各种相同的街头文字——从“北京煎饼”,“手机贴膜”等招牌,到“爱国、敬业、诚实、守信”的标语。无论在哪,相似的环境总给你一种熟悉和切实的感觉。而且,一切又都在快速发展着。经常每过一段时间,去城里转,总惊讶发现某老铺、小店已不在;或往城外赶,又憋见新街区在荒芜间拔起——有种跟不上节奏的紧张和无力。这像极了城市小广告,你可以在不同街区经过同样内容的小广告,都是关于“包小姐”,但它们随时都可能被撕掉。上一秒它被贴上去;这一秒你经过;下一秒它可能就不在了。

06 07

波德莱尔曾说,“现代性”即“过渡、短暂、偶然的”。他说的是19世纪的巴黎,也是当下的中国。我们一直留意和观察周遭,试图通过各种寻常而不起眼的街头物不断认识都市空间和空间里的“我们”。

老旧桌椅交易市场

这次展览中一组是“老旧桌椅交易市场”,我们向京城大街小巷里的生活人家收集他们的桌椅,并记录每张桌椅的故事。这些桌椅大都颇有年月,或被同一主人使用良久,或已转手多次,生活痕迹即附着表面,磨损、滑颇、残旧、失修……

12

生活在北京,犹如置身一个厚重,却又不断变异和疯长的躯体。它的每一个动作都稍纵即逝,无法捕捉。经常每过一段时间,去城里转,总惊讶发现某老铺、小店已不在;或往城外赶,又憋见某新街区在荒芜间拔起——总有种跟不上节奏的紧张和无力。

13

我们把这些桌椅摆成一个老北京城(四九城)的矩阵形状——老北京的历史就是由千家万户的生活痕迹组成,具体而活生。与北京老城各方位相对应的桌椅矩阵上方,吊着各种北京街道胡同名。这些胡同名牌被做成各种街头标识的样式,以一样街头元素来表现另一样街头元素。同时,桌椅矩阵四周柱子和墙上贴北京街头摄影师康梦龙和李瀚涛的作品。

14

参观者看俯览桌椅矩阵,并阅读桌椅上关于每张桌椅主人故事的文字和四周的街头摄影。

15

民国文学的街头小广告

那些原生、质朴的文字流落街头,是繁华都市、茫茫众生边上的一枚印章,给你潜入某个街道的权柄。

远在城市经历狂飙式发展前的清朝,北京城里多是小街小道,鲜有集市摆卖,只有手推车商贩的沿街叫卖。民初,老城改造后,宽街大道初现,这应该可称为老北京的“现代街头元年”。也恰在这时,文字从严谨、高尚的文言骨架里走出来,走向通俗和大众。当“新鸳鸯蝴蝶派”的言情小说在城市广泛传播,一众文化大家如鲁迅、梁实秋等也甩起平白甚至散漫的白话写着所见所闻,写起北京城,就像“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对一个个城市角落扫描。

08

在姚克的《天桥风景线》里:“ 站在先农商场门口向两边一望,都是估衣铺和“地摊”。四季的各色的衣服,像万国旗一般飘扬着;一片乱嘈嘈的声音在空气中颤动。” ——扑面而来的是民国特有的街头感。你还能经常读到那时街头商铺的种类:“露天的小食摊,茶店,小戏馆,芦席棚,木架,和医卜星相的小摊……” 在《动人的北平》里,林语堂甚至写起衣服褴褛的年老洋车夫。而梁实秋更有专文描写北平街头的垃圾。

09

仿佛这些作家都在为“城市”舞台剧撰写“台词”,他们把文字砸向街头,然后也任由它们凶猛地把读者扔到平凡、不起眼,甚至杂乱肮脏的都市街景。这份代入感,延续至今。

我们企图让这些文字更彻底地回到街头,于是把这些关于北京的民国文段做成当下街头小广告的模样,然后也像小广告一样随意张贴。

10 11
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街头的归街头。

2016bjdwbannar-02

展览信息——

主办

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协作

萧振鸣(北京鲁迅博物馆 研究员)

刘欣(北京鲁迅博物馆 设计师)

策划制作

林蔼 林婉嫕 韩雪 康梦龙

团队成员

高舒元(市场推广)

于涛(短片音效)

何悠(短片主演)

潘玉峰(拍摄指导、短片摄像)

曾勇(后期指导、场务)

李瀚涛(摄影师)

展览与设计助理

洪建卫 魏臣娟 王江滨 吴少敏

展期:2016.09.23-10.19

地点:北京鲁迅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