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shuzhimei hisheji  (5)

如果说让“微创医学”与“设计”这看上去两个非常不同的领域实现跨界,似乎有点不着边际的感觉。但在波士顿科学与中国设计挑战赛联合推出的“YI 术之美”设计挑战赛现场,医学专家和设计专家们却有着却有着不同的阐释。5 月13日,2015 波士顿科学中国设计挑战赛——“YI 术之美”跨界创作启动。这是中国首个微创医学与设计艺术的跨领域创作实践活动。通过设计艺术形式诠释微创医学,希望促进大众对于快速革新的微创医学的理解和关注,推动微创诊疗解决方案在国内的应用和普及。

据介绍,此次挑战赛与由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设计红星奖联合发起的中国设计挑战赛合作,共同邀请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不同创作背景的艺术先锋力量,与心脏、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等领域的国内微创医学骨干医师进行联合创作,以“微而不凡”为主题,向大众展现微创医学的微、精、妙,以及其为生命带来蓬勃希望的不凡意义。活动启动后,挑战赛将开展创意征集、联合创作、作品评选等主要阶段,于7 月底呈现创作作品。

在活动启动仪式现场,来自设计、医学和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纷纷就这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做了深入的探讨。《Hi设计》小编将部分经典的发言整理下来与大家分享。

yishuzhimei hisheji  (1)

医学艺术化更多靠设计来承载

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主任、中国设计红星奖执行主席陈冬亮

早年间在清华美院有科学与艺术,实际就是科学家和艺术家发起的,由吴冠中、科学家李政道他们共同发起的,科学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是了解从那里来。艺术是从意识形态上,有各种艺术。今天承载着医学艺术,把它更在科学和理论的层面上,把我们的医学艺术化,这种艺术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的设计要承载的。所以今天的设计已经成为不但是医学、美学、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同时也是我们在推动产业、推动科技进步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实最重要的是发展以高端的、高精尖的服务产业,设计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北京2012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设计之都,这也是我们申办的。北京成为设计之都,今天我们想说,北京的设计产业已经达到1500亿,成为北京首都的支柱产业,也是有一个长足的发展。我们在全国的设计类学生去年的毕业生57万,700多万大学生里有10%是从事设计行业的,这样也为我们的大赛、也为我们医疗器械,特别是微创器械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发展的人才储备和环境储备。

同时我想说的其实就是刚才说的这些大医生,不但他们承载着生命支柱,他们还有好多想法、好多专利,还有很多医疗器械是他们自己动手做的。那么怎么把他们这样的动手能做的专利,通过设计师的创意和财富,真正的服务于广大百姓,服务于广大患者,这是我们共同承载着生命支柱。所以我觉得这个大赛非常有意义。

yishuzhimei hisheji  (2)

用独特的视角传递生命希望

波士顿科学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王欣

微创医学作为引领现代医学发展的一股先锋力量,正在进行复合式的高速发展,借助影像学、材料学、工程学,包括3D技术等领域的成果,革新医疗解决方案。可以预见,微创医学在将来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带来突破性的诊疗方案。

为了帮助广大老百姓、大众认识微创医学的微而不凡,选择更合适的医疗健康的方案,我们波士顿科学公司跨越我们在医疗科技的专业领域,与我们北京的国际设计周、中国设计红星奖携手,希望借助于微创医学专注、坚持和超越精神的艺术形式,讲述微创医学的微而不凡,用感性的体验帮助大众了解微创医学原理,普及创新的微创治疗方案。

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么一次跨界的医学和艺术的融合,能够激发更多的灵感和火花,为大众带来独特的视角和有益的信息,传递生命的希望。

yishuzhimei hisheji  (4)

微创医疗设备——科学之外的美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王禹

我们看到有一个波士顿科学的支架的模型,很大的一个模型,这里面是非常小的一个实体支架,外面这是一个放大的模型。这个模型是雕刻的,是在一个合金的钢管上运用激光雕刻出来的花,它的作用是第一必须要有支撑力,要把血管支撑起来。第二,它必须有突破性。我们人的血管像肠道一样很弯,必须要通过过去,还要保持血管通畅。这个几何的设计,可能我们艺术家看了,是有一定美学的,不是随便雕刻出来的,是用非常严格的数学和物理的理论,结合了我们人体的流体力学和血管的生物力学设计出来的支架,一代比一代更加先进,更加符合我们人体血管走形的弯曲度、角度,而且还能起到作用。这个也应该是医学专家、物理学家和艺术学家结合起来的设计出来的完美的产品。

在跨界的语境下探讨创新的实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付志勇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做这么跨界的一个讨论。其实我第一次对医学也好,或者跟微创有接触的时候,实际上是在2008年到2009年我去美国的卡耐基梅隆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项目,就是机器人技术如何去产生突破性的创新。卡耐基梅隆的计算机技术非常好,我们找到一个教授,这个教授说我是做蛇型机器人的,我们找到匹兹堡的一个医生,他说你只要能够把这个东西做到足够小,我们就可以用来做诊断。后来他回去之后,把这个东西做得非常小,就开启了一个教授从机器人开始做医疗的历程,后来成立了一个公司。当时我们做研究的想法是说,找到这样一种技术跟设计,甚至说更大领域的,包括商业的一种机会,通过这样一个案例,最后我们其实做了这么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找到了非常多的有技术的专家,有做孵化器的,有医生,有设计师,我们把大家组成不同的团队,在一个跨界的语境下,设计师做一个促进者,围绕着健康的主题,分别去探索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帮助病人能够产生哪些新的创新的想法。

后来我们组织了一个类似论坛的东西,但是是以工作坊的形式,产生了非常多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我们又给到了MBA商学院的学生进行市场方面的分析,再给到设计师,我们通过设计让它真正变成一个产品,变成一个服务。

微创也许可以让我在心脏上做一个刺青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的主任费俊

我都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这几年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做交互北京的创新平台,就像刚才几位谈到的,基于一个我们对于设计的重新认识,如何利用大设计的概念,真正改变设计。人类的需求非常多样,我们在这个需求层次里面,其实我们希望更多的接近更本质的需求,比如说我们之前也做过和大气污染、空气污染相关的非常多的创新大赛。我相信生命是一个更加本质的需求,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艺术家、设计师、工程师的创造力,形成对本质需求的创新,我觉得这才真正找到设计的核心价值,我也非常期待能看到众多的设计师,其实我自己也是个设计师,但是当一个设计师除了抱怨自己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不高的时候,我们其实反过来思考,你做的这件事情价值是有限的。

我觉得越能够接近本质的、生命需求的设计,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我相信这个机会也能够挑战很多的设计师,来重新理解、重新定义设计。

因为我是有着艺术家的背景,我会想得更天马行空一点。微创是为人治病的,但如果我就想在我的心脏上做一个刺青,用微创的方式。我只是一个想法,这可能是艺术家生存的唯一的价值(自嘲)。艺术家是提问题、发问题的人,我刚才也试图在想,把所有的微创材料理解为美术材料,理解为通常我们使用的材料,那想象的画面都很恐怖(调侃)。但其实我们不是简单的把这个东西理解为艺术的创造手段,其实生命是很严肃的,但其实生命也可以非常有诗意,包括医疗等整个的过程。艺术家的介入,会给他一种温暖的、诗意的可能性,这也不妨作为一个路径来更开放的让创意的同志们加入,不要简单的做一个刺青,要做就做一个雕塑。

设计是有目的地解决一些问题

波士顿科学研发部高级经理张成

首先设计需要做的是解决一些问题,你得知道问题是什么,你的设计解决的是什么样的问题。设计几乎就是研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觉得美术、设计、创新这些都是非常紧密的关联的。我们要知道设计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有一些目的。

再举一些例子。刚才王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讨论到支架,支架的原理就像王主任说的那样,其实它的设计有很多学问,整个支架的张力、收缩性、延展性,都是通过这些原理的设计来实现的。另外一个例子就是球囊,球囊是很多微创手术中必须的器械,不同球囊的设计让这些球囊能够帮助不同的微创手术达到的目的都是不同的。所以我想给大家举一两个例子,就是设计和有目的的解决问题。谢谢。

2015波士顿科学中国设计挑战赛-说明
2015波士顿科学中国设计挑战赛-参赛表
2015波士顿科学中国设计挑战赛-协议书
2015波士顿科学中国设计挑战赛-参赛设计作品提交细则

联合发起:北京国际设计周 中国设计红星奖
联合主办:中国设计挑战赛 波士顿科学

特聘评审

陈冬亮  中国设计红星奖执行主席
曾辉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王欣    波士顿科学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
柳冠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费俊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主任、交互北京发起人
付志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主任、服务设计研究所所长、博士、副教授
冀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主任
王禹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