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蛟川街道社区。随着现代人消费模式的转移,线上商业对线下商业的不断冲击,裙楼商业举步维艰,业态濒临“体无完肤”,裙楼商业的建筑使用与维护也近乎停滞。附近居住人群的组成以及他们的真实需求,是盘活这一区域的关键因素。由于周边人群多以老人和拆迁人员为主,生活采买、休憩休闲是其主要诉求,因此我们将菜场与小尺度公共空间——口袋公园引入街区,用生活方式重新盘活该区域。

改造策略

“链接”是本次项目的关键词之一,不仅是用新“建筑”与原街区之间建立起新的联系,更是链接“商户”与“邻里”。儿时生活在农村那段日子,最期待的就是集市日的到来,步行五公里,去到一条自然形成的市集,琳琅满目,充满香气的包子铺,清汤铺、揣着5块钱,就可以自在一上午。自然形成的集市区别于城市中标准化的菜市场,它更多的是菜农自由地选择摆摊的时间和位置,人与人之间的物理与心理距离非常近。

对于一个商业来说,持续的自然流量是很重要的,我们尝试从生活本身最基础的需求去找解决方案。用回归“村”的概念,去置入一个“村头”,“村头”的小卖部是最聚集人气的地方,茶余饭后,八卦闲聊,我们尝试打造一个类似“村头”一样的街区,去重新梳理这样一条街。既可以解决居民的生活所需,饿了可以吃碗馄饨,空闲时能晒晒太阳,聊聊八卦,成为一个能“聚气”的地方。

围合起来的集市总有些距离感,我们尝试换一种方式,预留了“点状”散摊位,一个月中有几天可以成为自由集市的状态。中央做了微型的口袋公园,老人、小孩、年轻人都可以使用,现在居住小区模式,人实际上是很难聚在一块的,有了这个可以驻留的点,人们可以在买菜的中途停下来,唠嗑、闲聊,久而久之彼此熟悉。

原始的建筑立面为灰色,即使开了新店,也极少有人会注意到。因此我们选用了高饱和度的色彩把这条街勾勒出来,视觉上吸引人过来后,发现这里也可以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逐渐形成一个生活场景。设计上所做的正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把场景搭建起来,把需求呈现出来,让人能发现这里,使用这里。

设计思路

a.微改动

 整个项目实际上有770㎡是商业租赁的业态,其它 1000㎡是公共开放空间。项目分为两期,方案从确认到一期落成只有25天,70%的构件是在工厂预加工的,30%是现场施工。

第一期我们做了一个屋檐,将原始裙楼的商业空间部分进行了退让,100米的裙楼,从商铺往内退了1.5米,屋檐悬挑1.5米,形成一个3米宽的半户外空间。这个空间既能遮风挡雨,又与内部的商铺连接,形成新的微型社交场景。第二期则是在现有的景观基础上做“微改动”,增加户外雨亭,在石凳上加小桌板等,用最轻微的改动,提高舒适度与体验度,增设更多的使用场景。

b.轻盈

雨亭选用了玻璃钢格栅与夹胶玻璃的组合,当光落下时,同个格栅进行一层柔化,避免阳光直射。同时使用者的视线向上看时能弱化周边杂乱的高层环境,形成舒适的视觉体验。

结构上采用十字架的钢构与拉杆是方式方式,让整个构筑物看上去更加得轻盈。

坐具主要选用了水洗石、木质,类似“飞镖”的形态。在主动线边界进行了内退,与商铺之间的 “留白”,削弱了建筑间的压迫感。同时考虑到日常生活状态下,老人使用的频率极高内退后,他们对于休息区的心理安全感会大大增强。

街区文化的重建与共生共享、生长

曾经人烟稀少的裙楼商业焕新成为一个开放式的街区。通过项目改造,不仅仅在重建建筑,更是在重塑社区共生关系,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易场所,更是人们相聚交流、感受生活的空间。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春风市集

项目地点:宁波市镇海区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起迄年月):2024年11月-2024年12月

建设时间(起迄年月):2024年12月-2025年3月

用地面积(平方米):商业区700+公共区1000㎡

建筑面积(平方米):1700㎡

设计单位:直距建筑设计

设计单位联系方式:443228854@qq.com

主创建筑师:徐俊伟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郑凯,陈思强

施工:泰州澳洋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材料:锰镁铝板,钢结构,松木,玻璃钢格栅

定位策划运营单位:宁波商贸邻里

业主:宁波商贸邻里

摄影师:WONGKE  NAN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