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2015bjdw

编者——

承孝相是个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韩国建筑师,就连他工作室的名字履露斋,也是得来于一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它的意思直译过来就是“一间踏着露珠而来的房子”。承孝相作为履露斋(IROJE)建筑事务所的主持者是享誉世界、备受尊敬的韩国建筑师,对于中国建筑圈子来说,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曾出任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的策展人,针对主导20世纪的西方文明发出批判的声音。2014年被任命为首尔市总建筑师(city architect) 。这一特殊的社会角色让他对城市原本肌理和历史价值特殊性更加地尊重,他意识到:没有一个建筑是永恒的,它们都从地面而来,未来也可能“尘归尘,土归土”。最后,只留下白茫茫一片空地,承载着我们的记忆,恒久,真实。在城市里最重要的风景是文化风景,它们有些是大自然遗留的肌理,有些则是人们生活的伦理,即所谓的“地文”。2015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为城市而设计论坛中,他再次以“地文”为核心关键词,阐述了他对建筑和城市的理解。以下是演讲实录——

image承孝相
大家好,我是来自首尔的承孝相,非常感谢给我这么好的机会与大家分享。今天我就不说我的建筑了,在这个场合,我更希望我的想法能得到大家的争论,我也是认为这种想法跟我们的设计周概念是非常相符合的部分。首先我给大家说“地文”,这两个字是在字典里找不到的,是我自己创造的词汇,也就是在土地上刻的文章,也是文字的意思,也是我对建筑的想法。我从前几年开始在中国好几个城市,以这个题目做了很多次展览以及演讲。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是怎么居住怎么存在的呢?人是因为居住而存在的。西方的人都以为是人的存在都在于理性,跟这种想法是完全相违背的一个道理。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现在中国一些情景,我相信总有一天它会发展成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这是我在2005年杂志上看到的画面,我在中国做设计工作是从2000年开始的,在5年的时间之内北京是这样变化的,当时北京城市它拥有的建筑目标,也就是当时他们提倡生态美、历史美,我们提倡是艺术的设计,后来就有很多这样西方的建筑驻扎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这些都建起来了,并且俨然成为现代建筑的博物馆。当时在首尔一个文化的杂志上,中国有一位建筑评论家写了这样一篇文章,我看了这个题目,包括内容在西方建筑上是非常批判性的态度。这个文章的结尾说了西方的狂气可能正在笼罩着北京的城市,前几年大家都知道英国的皇家建筑学会曾经对这个建筑发了一个奖,后来在中国很多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很多相关人士对这件事情提出很多抗议。

182339b3rzcz0qtkrkj0nw

可能大家都比较担心中国这种正统性,它的一些根本问题上比较担忧。正好在十年前,在这个杂志上曾经有了这样一个主题,北京向何处去。当时我在有一个媒体上写了这样一个文章,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早晨和它美丽的沉默。我主张的是只要有这样的沉默,这样的广场,北京肯定会永存的。这是大家很不愿意看到的照片。也就是大家在非常的狂热追求这种建筑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个事件。在这种非常象征性的事情之间,经常要发生这样的事情。

这是911事件,这个事件就是因为这栋建筑在当时的纽约是最高的建筑,是一个象征性的建筑,所以引起了这样的悲剧。如果此建筑没那么高的话,在这里工作的3000多名人不至于要丧失生命。然而这样的建筑我们都叫摩天大楼,英语的单词也是摩天大楼的意思,表示人类从古至今对高度的一些热爱。

1-130511095312纽约世贸双子座
这种对高度的追求从历史上开始很早就有过。8世纪建造这个建筑里面什么空间都没有,它的目的只是一点,就是要往上爬高登高。当时是没有基石的年代这些塔都会倒塌,这是巴比塔的倒塌。虽然有过这么多的一些失误,但是人还是要打造能够通天这样的建筑,后来就做成塔的结构。

1A0514930-0巴别塔原型图
0HV2iIsgSnj5A6ejzH3KVA

像最右边是韩国的塔,石头砌的,三层的塔,这样的技术,和他们期待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哥特的时代到来了,建筑时代高特的技术是非常高科技的时代。从哥特时代开始他们创造很多条件,对高度渴望就实现了。然后的时代就是大家比较熟悉文艺复兴的时代,当时文艺复兴的时代认为是人不是说所有的人都是人,只是说有权利的人才是人,以人权为本的时代。所以文艺复兴时代标志性的建筑,大部分是以一个人而存在的建筑。最里边有个教皇,也可以说这个建筑只为这一个人而存在的。

1413465781278p194chpd831thi19h0h26117qdov1m意大利 拉斐尔《雅典学院》局部
在文艺复兴时代建造的建筑中最有名的应该是圆顶别墅,之前有建筑风格上也有很多一些派别,但是到了园顶别墅已经延伸下来了,并且一直到现在。在一个山坡上盖了这样四方形的建筑,并且四方形分成四个部分,中间是圆形的打造的,中间圆形就站着这位主人,上面有很多神的雕刻,这个主人受到了很多外神的保护,控制整个世界的意思。这样的建筑总是在山顶上或者山坡上控制周围一切。当时这种单一种性的建筑,这种单一中心的建筑也比比皆是。

在这里这些作品在20世纪非常有名一些建筑巨匠们的作品,也就是单一中性建筑形式,一直是大家教科书,没有什么变化,不仅在建筑上呈现,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出来的城市。在这种城市里周围都是他们的敌人,又有护城河,里边又有非常等级化的区分,中间站着权利非常高的人,在文艺复兴时期建设出来了这样的城市,在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多城市都是以这个城市为理想城市为目标,而建造出来的。1517年托马斯木耳,他曾经写了乌托邦的一个小说,乌托邦的意思其实是好,并不存在的意思,这是在那本书里边的图片。它的城市出入口只有一个,并且外边有很多监视网,好容易进去了,整个支配城市这个主人站在这里。这个图片当时也是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种精神的代表,后来延伸出来了文艺复兴时期各种这样一些城市。并且这样的城市不是在图纸上,很多城市都实现了。这个是非常几何性的图片,这只是人类凭空想象的城市,这些城市跟土地是没有关系的。到了20世纪之后因为有很多这种城市规划师的概念,跟土地没有什么关系的城市建设到处都是。

6d7f2c32gdb71b95f8128&6901406527797821116-818x588明日之城
当时勒柯布西耶主张的是在巴黎的城市把原来这些建筑的记忆都抹掉,再盖成一个新的城市,但这个规划是没有实现的,之后很多城市都是沿着这种精神打造的。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城市规划图是这样的。当然这种颜色有一些意义所在,颜色表示它是分很多地块,并且分很多功能,把道路分成等级,把整个城市变成非常的等级化。在这样的城市人们的生活能够幸福吗?很多城市学者对此表示否定的态度,1155年的时候,曾经建设了这样一个城市,在圣路易斯州有这样城市建造起来,成为很多城市的标榜,也获得很多奖项。代表现在城市,没过多久在这里发生很多犯罪行为。后来政府实在忍无可忍了,爆破整个这个小区。这是现代主义的终结。后来在西方的这种总体规划,大家都是有摒弃一个状态。

51a0dc2e7f66e47860现代首尔
这是20世纪时候亚洲的地图,也就是我在居住的首尔市的两种地图,左边是19世纪的地图,右边是20世纪的地图。用这两种不同的地图来打造的风景是这样的。左边看的话是非常美丽的城市,右边都变成大家都在争论的一个对象。在千禧年刚进入的时候,在威尼斯双年展曾经有这样一个主题,我非常吃惊,因为伦理这个理念是在亚洲国家,有儒家思想的国家里面一直持有的理念。在西方史上没法看到伦理两个字。因为像西方建筑的历史是美学的历史。但是到了2000年之后,他们也说了不是美学重要,而是伦理。对城市的想法很多人都持有不同的态度了。大家都说城市的这种真实并不是一个非常伟大标志性的建筑上,而是在街巷里,城市是一个记忆的集合体,在城市里重要的不是美学而是伦理。并且在城市里重要的并不是给大家看的一个形象,而是说在这里能够读懂的叙事和故事,曾经也有人说过没有历史的记忆就没有魅力可言。

换句话说城市的一个历史,从罗马军队这样的账篷里开始的,也就是以前罗马军团来控制的城市变成现今城市的典范。像这种军营跟地势无关的,后来20世纪末的时候曾经还出现过这样一些城市,它的背景已经不是以土地作为背景了。

01cd358c-ffab-4de5-9d94-51eec0b2c4d5迪拜城
这种70年代一些空想主义者打造的城市是这种的,还有这种能够移动的城市,这种城市都是跟土地没有关系的。当然这种主张没有实现过。我认为局部是实现了,那就是迪拜,迪拜曾经打造了非常漂亮的城市,非常有幻想的城市,迪拜是这种类型的美丽可以在这儿打造出来。因为它的背景就是沙漠,在这里什么样的画都可以画出来。
142迪拜城
但是很多的城市是这样一些形状,有山有水,这就是土地所拥有的纹理,当然这里也有历经很长历史的过程中,人们在这里刻画一些人工的纹理。这些所有的纹理都刻在土地上。我就是把这个叫做地文。有大自然的纹理,也有我们曾经生活在这个土地上的纹理,所有的土地都在诉说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建筑,想成为什么样的城市。如果好的城市建筑师,好的城市规划师,能够倾听土地这样的语言,北京也是一样的,在这里各处都可以看到很悠久一些土地的纹理。我认为地文就是一个建筑师非常重要的任务。要保留这个地形,要保留道路,也要保留这个地块。并且也要在这里保留曾经在这里居住过很多人们居住的形态。因为土地本身并不是我们现今时代我们自己的东西,是后代,下一代,只是我们借用而已。
DSL-3a北京大栅栏-杨梅竹斜街
曾经建造这样一个塔,当时是一个戈耳兹雕塑家的作品,高度只是12米的塔,它非常惊人之处,每年都以两米的速度下沉下去,并且旁边作家放了一个公告栏,也写了几字,希望在这里哈尔堡一些市民能够写很多字,在这里记录下来曾经从纳粹和法西斯受到的迫害和伤害。很多市民来以涂鸦形式记录下自己的痛苦,怨愤,还有一些伤害,最后这些塔表面都是以涂鸦形式涂满,并且以每年两米的速度下沉。到1994年万万全全下沉到地下。对抗不易不是塔本身,而是我们人自己。

城市建筑最终是要倒塌的,没有一个建筑和城市是永恒的。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哪里曾经我们在一起的记忆,这种记忆才是最真实的,那么知道这种理念之后,我们应该要打造什么样的城市和建筑呢,非常清楚。谢谢大家!

承孝相

link

承孝相(Seung,H-ang)生于1952年,曾就读于首尔国立大学和维也纳技术大学。1974—1989年间供职于著名的韩国建筑师金寿根事务所,并于1989年成立了自己的履露斋建筑事务所。他是对韩国建筑学会有着深远影响的“4.3小组”中的核心成员,并参与创立了一个新的教育系统——“首尔大学建筑学院”。

他著有《贫者美学》(1996 Mikunsa)、《建筑,思维的符号》(2004 Dolbegae)、《地文》(2009 Yoelhwadang)、《纪念卢武铉总统》(2010 Nulwa)、《旧物无限好》(2012 Culturegrapher)等书。同时,他也是北伦敦大学建筑与室内设计学院名誉客座教授,并曾在首尔国立大学和韩国国立艺术大学任教。

所获荣誉及影响

承孝相的作品是基于他对20世纪以“贫者美学”为主题的西方文化的批判性思考展开的。他的建筑项目与作品屡获殊荣,并曾担任“坡州出版城”协调员。

2002年,美国建筑师学会授予他为荣誉会员。同年,韩国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推选他为“2002年度艺术家”,这是该奖项首次授予建筑师,并举办了盛大的建筑个展。他的建筑成就享誉世界,其影响力也通过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京间美术馆、柏林阿依达斯画廊等地的各种国际展览蔓延至亚洲、欧洲乃至全球。

2007年,韩国政府授予他“韩国艺术&文化大奖”。

2008年,在他完成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设计后,被委任为“2011光州设计双年展”总负责人。

2012年,他作为唯一受邀的韩国建筑师,出席2012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20131204021745197

康城

20131205113333242

博鳌运河村

20131205114115755

前门历史街区更新改造

20131205114811964

泡桐之家&白色房子

20131206102353618

朝外SOHO

图来自网络  文字来自《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