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下午,由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的“半场”第二场展览《超级普罗》在北京建筑大学开幕。本次展览由范路和谢舒婕策展,两家具有荷兰教育背景的事务所——MAT超级建筑和普罗建筑联合参展。在开幕式上,先是两位策展人对展览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MAT超级建筑的主持建筑师张淼和唐康硕、普罗建筑的主持建筑师常可和李汶翰进行内容导览和主题分享。开幕式的最后环节是两场学术对谈,受邀参加对谈的嘉宾有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的建筑师和学者——王辉、张佳晶、张之杨、何哲、史洋、王韬、任中琦。
△策展人范路介绍展览 ©王子瑶
△策展人谢舒婕介绍展览 ©王子瑶
△ 参展事务所分享 ©辛亦诚
△ 参展事务所分享 ©尧迪
△ 参展事务所分享 ©辛亦诚
△ 参展事务所与嘉宾对谈 ©尧迪
“半场”是由金秋野和李涵发起的,建筑师自发形成的,集展览、活动和出版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平台,是建筑师思想的交汇地。通过观点的交锋,激发新的可能。“半场”推动建筑事务所两两组合举办展览和学术活动,通过建筑师的空间塑造能力和两家事务所间的思维碰撞,来体现建筑职业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广泛的社会、文化关怀。
△ 开幕式现场 ©尧迪
整个展览由一个基础网格和十六个柱体构成。蓝粉两色交叉而成的基础网格与空间呈一定的角度。MAT超级建筑和普罗建筑在这些柱体中用不同的方式重新阐释他们的作品。两家事务所都注重建筑的人文价值与社会性,他们在向外观察当下社会,也在向内探索自己。
△ 展览现场 ©孙海霆
MAT超级建筑在展览中讨论“远方与附近”,“远方”是理想,“附近”是工作中的很多细小事物和日常。他们游走在“远方”与“附近”之间。在每一个设计的决定中,他们也在寻找平衡,寻找“抽象的物”与“具体的人”之间的平衡,寻找“个体空间”和“集体的形式”之间的平衡。
△ 现场导览 ©辛亦诚
普罗建筑围绕着“奇点”进行探讨。“奇点”可以被解释成,Singularity,一个发展中展现出的爆发点,也可以被解释成,Particularity,奇异的特点。这两层理解的关系就如普罗建筑阐述的那样:“在我们的实践中,利用Singularity的思维,找到项目中的关键‘问题’,并将问题逐渐转化为空间设计的奇异点,Particularity,是一个独特又有趣的过程。”
△开幕式现场 ©王子瑶
△开幕式现场 ©辛亦诚
本次展览展现了MAT超级建筑和普罗建筑对于当下的思考以及在他们项目中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两家事务所在快速变化的当下所坚持的建筑社会理想与长久价值。
策展人
范路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谢舒婕 建筑师
参展事务所
MAT超级建筑
MAT超级建筑,是由唐康硕和张淼于2013年创立于鹿特丹的一个设计和研究事务所。我们将建筑视为连接我们与城市的媒介,探索在中国的城市化减速过程中对“共同使用”这一社会性命题的多样化建筑解决方式和新的建筑类型。事务所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关注“公共性”和“开放性”、“个体”和“群体”的讨论。我们在作品中回应城市现状和文化记忆,寻找如何在一个动态的城市环境和居住人群中创造一个“即时”、“便捷”又有归属感的生活社区。并通过这个具有“集体属性”的空间激发人和人的链接以及“集体”精神的延续,并思考城市精神在微观角度的投射和今后人们共同生活的基础。事务所近年来的建筑实践主要集中在城市地标和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教育建筑、创意办公园区以及老城改造更新带来的工作空间、居住空间和社区空间的营造。
普罗建筑
普罗建筑团队成立于2014年,具有欧洲设计背景和全球化的设计视野。作为城市更新及公共建筑领域设计专家,普罗建筑通过对每个具体项目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从新的社会,商业,组织模式出发,导向新的空间模式,和对社会文化层面的引导与反馈。如何将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前瞻性与现实性解读结合入设计架构,对空间领域的创造性发展保持敏感,是普罗建筑的核心思想。
“半场”第二场展览:超级普罗
展期:7月6日-8月19日
展览地点: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建筑馆一层展厅
策展人:范路、谢舒婕
参展事务所:MAT超级建筑、普罗建筑
策展团队:秦鸿昕、韩一阁
“半场”发起人:金秋野、李涵
主办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合作媒体:《建筑学报》、《建筑师》、群岛ARCHIPELAGO、《建筑创作》、《建筑技艺》
合作播客:《艺锅端》
策展人前言
超级远方与普罗奇点
参加“半场”第二场展览的是两家具有荷兰教育背景的事务所。“超级普罗”既是两家事务所的名字,也是本场展览的主题,体现了两家事务所相似的批判性实用主义立场。他们相信建筑不仅要满足当下安居,还应该有更大的社会意义。他们视建筑实践为一项严肃的工作,渴望以人性化的设计促进社会发展。他们接受中国城乡发展的现状,尊重身边附近的事实,理性归纳不同项目背后的普遍议题;同时,他们又深入挖掘每个项目的独特性,寻找超越现实的奇点与远方。
远方既是社会理想,也是专业人士的工具方法。正是具有自觉的观念工具意识,他们才能更深入地观察现实、更理性地剖析问题。也是由于对设计方法的坚持,他们才能让抽象的社会价值,转化为精准的物质建造和感人的空间场景。尽管立场相近,两家事务所的工作方法却不尽相同。MAT超级建筑常常从具身空间单元出发,以结构主义方式生成当代生活聚落,构想既凝聚内部又融入社会的多层次公共空间。普罗建筑则更多从社会问题解读开始,探寻现象背后的建筑逻辑和全新组织计划,最终以生活图景锚固不同社会层级非均匀运转的空间奇点。
此次“半场”展览,两家事务所合作完成了展场设计。 “超级普罗”的第一个作品,充分展现了两家事务所建筑立场的交织共生。包裹展厅的网格和16个柱状矩阵展台,是对既有场地元素的延续与强化;偏转的角度与略有压迫感的空间,让人们用观念和身体同时重新审视展览内容与展场空间;双色线条、两种网格与两种展台风格,则暗示了看似统一整体背后的种种拉扯——半场总结与半场展望、两家事务所各自的半场、事务所内两位主持人的半场,表现了“半场”所应有的内在力量。
回到总体感受,高密度的柱状展陈布置,呈现了两家事务所多年来的大量工作成果。而这也提供了理解当代中国建设发展的一个切片。不同城市的场地、不同类型的项目、不同尺度的感受,引发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和空间的多维认知和多重想象。当然,这些充满能量的柱子展台,也象征了当下所有坚守理想的建筑师。他们既是普遍存在的设计工作者,也是一个个燃烧热情的超级奇点。
范路、谢舒婕
2025年6月
半场开篇语
《半场》是本土青年建筑师共同发起的系列文化活动,同时也是对职业生涯半程的回顾与展望。主要形式包括多家事务所两两组合举办的系列展览,以及与之相关的讲座、对谈、播客、视频、发表和出版活动。
建筑师们希望冲破职业藩篱,重新与城市和大众建立关联;也期望以空间为纸笔,关注身边世界的点滴,用职业素养服务于真实的社会生活。
与建筑工作高强度、高投入、高专业性的一面相比,我们更想展现建筑师工作有趣、有想法、有活力的一面。在图纸和模型之外,借助各种各样的媒介,展示不同的思考模式和行动方式,表达差异和多样性,以个体而非群体身份,投身于瞬息万变的现实之流。
《半场》因此成为调整蓄力的契机,与建筑一起破圈,在AI时代彰显“人”的价值。它也是个机会,向人们证明建筑不只是盖房子,更是打开未来的方式。
——《半场》发起人 金秋野、李涵
供稿人:谢舒婕
协助整理:韩一阁